MEIYUAN
图片名称

塑形镜如何遏制近视加深

眼角膜是非球面的,用框架镜等常规方法矫正近视,入射光线虽然在角膜中央处重新聚焦在视网膜上,但在中周部落在视网膜后方,导致眼轴进一步增长。角膜塑形后,角膜趋于平面化,入射光在角膜中央及中周部均重新聚焦或接近聚焦在视网膜上,控制了眼轴进一步加长。 香港理工大学经过两年的观察,戴角膜塑形镜的实验组较戴框架镜的对照组相比,眼轴每年增长平均值下降60%以上; 美国俄亥俄大学经过2年的观察,戴角膜塑形镜的试验

2019/02/27

查看详情

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的原理是什么?

人眼屈光系统的发育,有赖于清晰的视网膜成像。然而控制眼轴增长的受体位于视网膜周边部而非黄斑区。因此,周边部的视网膜成像状态,可以直接影响眼轴的发育。由于人眼为非球面,同一个体,周边部的眼轴长度要比黄斑区短。因此配戴传统框架眼镜,正常矫正后的近视眼只有中央成像点位于视网膜上,周边部的成像均在视网膜之后,这种状态称为远视性离焦。周边部的远视性离焦可以促使眼轴代偿性地增长,造成近视的过快增长。角膜塑形镜

2019/02/27

查看详情

秋冬季节角膜塑形镜护理小知识

角膜塑形镜对于近视控制已得到广泛认可,但由于角膜塑形镜片本身为硬性接触镜材料,各弧区弯曲度不同,并且中央区厚度在0.22mm左右,所以在日常清洗中需要严格仔细操作,防止因镜片受力不均匀而导致碎片,影响配戴。随着秋冬季节的来临,气温降低,又会给配戴角膜塑形镜带来什么新问题呢?在此,北京远程视觉门诊结合多年经验和规范的护理摘戴流程提示广大角膜塑形镜配戴者几点注意事项:一.秋冬季随着气温下降,手指灵活性

2019/02/27

查看详情

配镜如何选择?

配镜在弱视治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传统配镜的理念是,经过散瞳,患者眼睛度数是多少,就按多少去配镜,让弱视眼有个相对较好的视力。但传统配镜方式不好的地方是,这样的眼镜很可能会加重双眼的不平衡。因为眼镜本身就有放大镜或者缩小镜的作用,两只眼睛度数不同,配的眼镜也不同。戴上这样的眼镜后,两只眼睛看到的东西大小就不同,长期下去,不利于双眼的平衡发育。一旦出现这种不平衡,好眼的使用强度越来越大,弱视眼的使用强度就越来越低,因此弱视可能会变得更加严重。针对弱视,国外最新的配镜理念是,不需要散瞳,患者戴什么度数的眼镜能促进双眼平衡,就给患者配什么度数的眼镜。这种最新配镜理念不是根据患者的度数去配镜,而是通过促进患者双眼的平衡发育,逐渐让患者达到正常视力。通常的做法是用同视机或其它方法检测患者的立体视功能,立体视功能是一种双眼的功能,只有两只眼睛相互配合、平衡发育,才能看出物体的深度和远近,否则是办不到的。如果戴镜后,患者立体视功能变好,那就说明这个度数的眼镜非常适合患者,随着戴镜的时间越来越长,患者弱视眼的视力也会逐渐增加。患者需要每个月进行复查,医生再根据立体视功能的复查结果,调整配镜度数,逐渐改善患者立体视功能,最终让患者的视力达到正常。最新的配镜理念和传统按眼睛度数去配镜的理念非常不同,它的好处是,能更快、更好的提高视力,国外研究证明,用这种配镜方式,部分患者的视力在一个月内能提高到1.0,且视力提高后不容易回退,而传统配镜方式很少能达到这种效果,而且在视力提高后还很容易回退。其次,患者的立体视功能也逐渐提高,而传统理念不但对立体视功能没有帮助,反而是有坏处的。再者最新配镜方式不像传统配镜后,双眼看到的东西一个大、一个小的现象。另外这种方式配出来的眼镜度数,会让患者的双眼非常舒服,患者更愿意戴这样的眼镜。缺点是眼镜的开销比较大,随着患者视力逐渐提高,需要随时更换眼镜。

2019/02/27

查看详情

护眼需要从小开始,年龄大了来不及

香港60%的小学六年级学生已出现近视问题,他提醒家长,如没及早为孩子控制近视度数,日后有很大的机会患上弱视、高度近视等疾患,严重者更可以致盲。  由于经常玩游戏机、用电脑和手机,令愈来愈多小朋友提早成为“四眼族”。周伯展拆解可致盲的儿童眼疾,并呼吁大家正视眼睛健康。  屈光不正包括近视、远视和散光,这已成为香港小朋友最常见的眼疾。据统计资料显示,小学一年级有一成学童出现近视,到了六年级,更有六成学生有近视问题。周伯展说:“大家别小觑近视的严重性,如不于七、八岁前关键期作出纠正,没佩戴合适度数的眼镜,可以有机会引致弱视,一旦错过治疗黄金期,之后便难以补救。如果弱视严重,更可以致盲。”周医生解释,根据香港有关条例指引,视力低于0.05便属于失明,“正常的视力应可于一百呎距离内仍看得清楚,但如要于五呎距离内才看得到,已属于失明,并非如一般人以为,要完全看不见才算失明。”  周医生续说,近视可以分为生理性和病态性两类。生理性即良性,是指近视度数一般不超过六百度,没有出现併发症,而且度数不会持续加深。病态性即恶性近视,度数一般超过六百度,“我曾接触一个个案,患者近视达三千六百度,因而引起併发症,患上青光眼。”周医生指出,部分弱视和青光眼患者都与严重近视有关,所以家长一旦发现子女有近视,便应及早带他们验眼,并佩戴合适度数的眼镜。  要预防出现严重近视,除了日常生活应小心护眼外,定期进行眼科检查亦十分重要。周医生表示,婴儿出生时已接受医院医生的眼科初步检查,如一切正常,一般会达三岁才需要接受一次全面的眼科检验。“这类检查包括视力测试、眼球平衡度、眼球转动灵活性、眼球结构(包括瞳孔、眼底、黄斑点和视网膜等)、色盲和色弱等测试。”

2019/02/27

查看详情

弱视治疗是一场“持久战”

弱视是一种在儿童之间具有较高发生率的眼科病症。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什么办法能够在一天或几天之内就彻底治愈弱视。弱视治疗是一场持久战。     所谓弱视,是指用一般临床检查法证明眼部无明显病变,主要因为功能性因素而导致远视力低于0.8,且不能用镜片矫正的情况。弱视既可发生在单眼,又可见于双眼。     已现有技术,是可以彻底治愈弱视的。但是,弱视治疗对时机有较为严格的要求。通常,3至6岁是弱视治疗最佳时期;12岁以前,也有较高彻底治愈率。但是,此后,这一机率就会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     在弱视治疗这场持久战中,家长和弱视儿童的配合至关重要。比如,戴镜和遮盖是弱视治疗中常见的方法。但是,有的孩子可能认为这样做比较影响美观,或者感到很不方便,不适应,于是就经常自己偷偷摘下来。这时候就需要家长进行耐心的开导。     虽然弱视是可以彻底治愈的,不过,与其等到患上了弱视再手足无措,不如提前就积极预防,以免孩子的身心受到伤害。     具体而言,比如,一岁以内的孩子最好不要长时间面对电脑、电视或手机。因为,这时候,孩子的视力水平还远远不如成年人。画面不断闪烁的屏幕很容易让孩子的眼睛感到疲劳。三岁以上的孩子也要严格限制阅读或看电视的时间。

2019/02/27

查看详情

研究表明:视知觉学习可显著改善弱视患者的视觉功能

视觉功能的发育存在关键期,在关键期内视觉神经系统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关键期内的异常视觉经验会引起眼部无器质性病变但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下降的现象,临床上称之为弱视[1]。传统的弱视治疗方法高度依赖具有较高可塑性的视觉发育关键期,对超过关键期的大龄儿童和成年弱视患者几乎没有效果。近年来,知觉学习被逐步应用于弱视患者尤其是大龄儿童和成年弱视患者受损视觉功能的恢复。知觉学习指经过感知觉训练引起的知觉任务成绩的特异性提高,这种提高一般可以保持较长的一段时间[2],同时伴随着神经生理学方面的显著改变[3]。这些研究[2-3]提示我们,即使超过了视觉系统的发育关键期,视觉神经系统仍然存在一定的可塑性。笔者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及本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对弱视与相关的视觉系统可塑性进行述评。1 视觉发育关键期与弱视视觉发育关键期这一概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早期临床研究发现,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手术摘除白内障后,仍存在永久性的视觉损伤。这提示,视觉功能的发育可能存在一个关键性的阶段(即“视觉发育关键期”),错过这一阶段后视觉功能将无法发育至正常水平。受此现象的启发,Hubel和Wiesel发现猫发育早期的单眼剥夺会导致视皮层V1区的功能性质发生终生的变化,从而为视觉发育关键期的研究建立了一个经典的动物模型[4-6]。简单来讲,视觉神经环路在发育关键期内具有高度可塑性,神经元间的突触连接能在外界因素(如视觉经验)的影响下产生显著的变化。不同的视觉功能和不同的脑区涉及不同的神经环路,因而关键期也不相同。以小鼠为例,小鼠出生后眼睛睁开之前视网膜的功能发育已基本完成,形成了视网膜拓扑图;而视皮层内与拓扑结构分析相关的方位选择性神经元和响应对侧眼刺激的神经元则在睁眼后出现,在随后的几天对视觉刺激响应更活跃,方向选择性以及同侧眼输入的响应也越来越好。同时,视皮层的眼优势发育关键期也要远远晚于外侧膝状体和视网膜[7]。关键期内的异常视觉经验(如屈光参差、斜视、高度屈光不正以及形觉剥夺等)会导致视皮层的异常发育,从而引起弱视。弱视是一种与近视完全不同的眼科疾病,其危害性远大于近视。合适的光学矫正可将近视患者的视力提升至正常水平,而这对弱视几乎无效。此外,弱视患者双眼协作的能力严重受损,常导致立体视等双眼视功能的异常。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弱视患病率为3%~5%不等,患病率的波动与不同调查中研究人群的特点、视力标准和测量方法等相关。弱视的主要类型有屈光参差及屈光不正性弱视(占85%~90%)、斜视性弱视(约占10%)、形觉剥夺性弱视(约占2%)。我们主要讨论屈光参差性弱视。弱视引起的认知功能损害的表现形式及其损害的机制迄今都未完全阐明[1]。临床上传统的弱视治疗方法是遮盖法,即遮盖住患者的相对健眼,迫使患者在生活中使用弱视眼,在此基础上逐步提升弱视眼的视力等视觉功能。本质上,遮盖疗法是通过对相对健眼的遮盖来减缓或消除相对健眼对弱视眼的抑制作用,同时增加弱视眼接受的视觉刺激量,进而逐步促进弱视眼视功能的恢复。遮盖疗法高度依赖视觉发育关键期内视皮层的可塑性,年龄越小,可塑性越强,治疗效果也越好;但其对已超过视觉发育关键期的大龄儿童和成人弱视患者几乎不再有明显的治疗效果。2 知觉学习提高大龄儿童和成人弱视患者视觉功能及其机制视知觉学习(visualperceptuallearning,VPL)指由特定视知觉任务的训练所引起的视觉系统对外界信息感知能力显著提高的现象[8]。视知觉学习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例如,放射科医生可以很容易地在X射线影像中找到癌症的表征,而大多数未经训练的观察者则无法完成这个任务。视知觉学习可以显著提高人类以及诸多高等动物的视知觉功能,并且可以显著改善弱视等视觉系统功能受损患者的视觉功能。我们采用高空间频率的正弦光栅刺激和阶梯法的训练模式,在大龄儿童和成人弱视患者中开展对比度知觉学习训练。训练后发现,弱视患者弱视眼的对比敏感度(contrastsensitivityfunction,CSF)和视力都获得了显著的提高,并且训练效果可传递到其他空间频率或非训练眼[2]。对8名弱视患者的跟踪研究表明,经过上述视知觉学习改善的视力几乎可以完整保持至少1年[2]。我们还发现,在弱视患者中开展立体视功能知觉学习训练可显著改善这些患者受损的立体视锐度,训练效果可维持至少5个月[9]。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视知觉学习可能是弱视治疗(尤其是大龄儿童和成人弱视治疗)的新方法。在另外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弱视患者视知觉学习效果的传递性远大于正常人。譬如,在对比度知觉学习的研究中,弱视患者空间调制曲线的带宽远大于正常对照组。这意味着与正常视觉系统相比,弱视视觉系统拥有更高的可塑性和更大的传递性。这一发现为应用视知觉学习的方法恢复弱视患者受损的视觉认知功能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10]。

2019/02/27

查看详情

保护视力,室外接触阳光的时长是关键!

一个健康孩子的眼睛得近视。通常我们会认为是看书,看电视造成的。最近的环球科学上一篇美国学者的文章有这样一个观点。看书看电视都是室内活动,室内光照不足而眼睛缺少光照才是导致近视的最大原因。举个例子,研究人员对五百个视力正常的儿童进行了五年跟踪他们发现。室外活动多的孩子近视发病率低。那是不是因为经常在室外活动的孩子不怎么看书呢,并不全是,因为很多孩子也会在户外长时间看书和使用电子产品,但是他们还是得近

2019/02/27

查看详情